一辆救护车行驶在德国柏林的街道上。
本报记者 华芳 摄
新加坡人在当地社区接受急救培训。
图片由新加坡民防部队网站提供
乌克兰警察向当地儿童教授基本急救知识。
形象中国
法国紧急医疗救援部门的一架救护直升机正在运送病人。
资料图片
急救网络建设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应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生命安全的重要民生问题。一些国家通过广泛普及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医疗急救体系等措施,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急救网络。
德国 -
驾驶执照申请人必须接受急救培训
本报记者 华芳
“请先确认周围环境是否安全,然后拍拍伤者的肩膀并大声喊叫。如果没有反应,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12’。接下来观察伤者的颈动脉是否搏动,是否有跳动。”如果有呼吸,帮助他侧卧,确保呼吸道通畅,等待急救人员到来,一旦发现伤者停止呼吸,必须进行心肺复苏。立即……”在德国柏林急救培训中心,工作人员安德烈亚斯正在向学生教授交通事故伤亡人员的急救程序。
德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急救网络,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服务。其中,公众参与被视为急救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安德烈亚斯告诉记者,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如果能够尽快采取初步急救措施,往往可以为专业医护人员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在整个急救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德国刑法规定,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救助需要急救的人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未能按要求履行这一义务的公民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在德国,面向公众的急救培训课程总时长约为8小时。按照规定,所有在国内申请驾驶执照的人都必须参加课程并取得证书,否则不得参加驾驶执照考试。这一规定是急救知识在德国民众中高普及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在德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参加急救培训课程,整体普及率高达80%。
在加强向公众普及医疗知识的同时,德国各联邦州还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关法律,规范专业医护人员的急救程序和及时性。从接到紧急电话到急救人员到达,德国各地法律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例如,在全国人口最多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城市地区急救时限为8分钟,农村地区救援时限为12分钟;在黑森州,90%的急救救援必须在10分钟内到达,还有的在15分钟内到达。急救到位率达到95%。
德国急救行动的主体主体主要包括医院、消防员、红十字会等专业公共救援组织、当地私营救援公司、德国联邦国防军及其附属医院等。为了有效协调各级急救机构,德国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区域综合调度中心,对急救车辆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整个急救系统高效运转,达到最佳效果。在首都柏林,综合调度中心由消防部门管理和运营。中心与全市25个急救站保持即时联系,随时安排救援服务。巴登-符腾堡州位于西南部,拥有34个地区综合调度中心和约270个急救站。
在德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急救站覆盖率普遍较低。作为补充,一些农村消防站还兼有急救站的功能,这些消防站的消防员一般都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
除了地面急救渠道外,空中救援在德国也有50多年的历史。当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事故或偏远地区需要急救时,直升机可以成为地面急救的有力补充。德国汽车驾驶员协会拥有35架救援直升机,是该国拥有直升机数量最多的民间救援组织。仅2019年,该协会就提供了超过5万次空中救护服务。目前,德国约有83个直升机救援站,基本覆盖全境,为该国急救网络增添了一道“安全阀”。
法国 -
最短时间“派医生赶赴现场”
记者 刘玲玲
在法国,数字“15”必须被记住。这是法国紧急医疗援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的紧急电话号码。作为法国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核心,服务中心利用高效的指挥调度和先进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派医生到达现场”,为患者提供尽可能优质、有效的治疗服务。
深入的院前干预或治疗已成为法国医疗急救服务体系的主要特点。 1955年,法国成立了第一支流动急救队,为交通事故受害者提供医疗援助,并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提供院际转运服务。 20世纪60年代,法国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1968年,第一个正式服务中心在西南部城市图卢兹成立。 1986年,法国通过专门法律,要求服务中心24小时接听紧急电话并安排救援,并将图卢兹的模式推广到全国。
目前,法国每个省都至少有一个服务中心,每个服务中心覆盖人口约50万。总共可以调动3000多辆来自公立和私立附属医院的救护车,以及40多辆配备必要急救设备和专业服务的救护车。救护直升机的医疗队。
服务中心之所以能够提供深入的院前干预和救治,是因为从接线到现场救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参与,从而保证了急救的效率。急救人员必须经过至少600小时的培训,掌握急救基本知识和治疗原则,并能对病情进行初步医学评估。调度医生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出相应的建议,并派出全科医生或救护车来治疗患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伤等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调度医生也会提前联系病房,缓解院内急诊科的压力,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前急救的高效衔接。住院诊断和治疗。
对于危重症患者,调度医生将派出“流动急救服务室”(以下简称“服务室”)进行救治。与普通救护车相比,服务室拥有更完善的急救设备和更专业的人员,可以保证重症院前急救的顺利进行。服务室的医生基本都是九年医学博士。完成三年的基础护理学习后,麻醉护士还需要再接受两年的麻醉和复苏专科学习。司机也接受过服务中心的专业培训,可以协助医护人员进行救援行动。目前,法国有350家医院设有服务室。
急救的顺利进行也有赖于多个部门的配合。在法国,消防员、警察、私人救护公司和社区医生都会参与院前急救。服务中心将与消防员、警察、社区医生等协作,提供远程指导。
近年来,法国应急系统日益数字化。急诊医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患者病历和生物或影像检查结果,并提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不过,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过程中,法国也暴露出医疗系统急救能力和重症监护设施不足的问题。为此,法国政府今年3月启动了总额190亿欧元(1欧元约合人民币7.8元)的大规模医疗系统投资计划,其中90亿欧元将用于建设和维护现代化医疗机构,并20亿欧元将用于法国。医疗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将进一步提升应急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医院的现代化水平。
新加坡 -
社区是应急救治的第一线
本报记者 刘辉
不久前,新加坡一名女子在公园骑自行车时突然摔倒,陷入昏迷。路过的行人拨打了“995”急救电话,接线员迅速指示现场救援人员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附近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救治。随后,救护车赶到,将患者送往医院,及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近年来,新加坡心脏骤停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每年超过 2,300 起。本病最佳抢救时间为发病后4~6分钟。每拖延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会下降约10%。为了更好地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重病,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新加坡加大医疗资源投入,推广被誉为“救命神器”的AED设备,并向民众普及急救方法,从而建立更广泛的急救系统。
“995”是新加坡民防部队为应对紧急医疗情况而设立的24小时服务热线。 2017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紧急医疗服务分层响应框架:接到求助电话后,经过专门培训的操作人员将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配急救资源,并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向救援人员提供医疗建议。如果是心脏骤停的情况,民防部队将加大救援力度,优先出动救护车和救援人员。同时,急救医疗人员将率先乘坐起火摩托车赶赴现场,并配备药品、氧气瓶、AED等基本医疗用品。把更多的医疗资源投入到重症患者身上,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存率。
鉴于AED在治疗心脏骤停患者中的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加快了该设备在学校、车站、商场、组屋等公共场所的普及和部署。目前,新加坡每 592 人拥有一台 AED。政府还启动了移动 AED 计划。目前,已有100多辆出租车配备了该装置,相应的出租车司机也接受了急救培训。这样,当民防部队接到心脏骤停的求救电话时,就会通过手机应用程序通知事发地点1.5公里范围内配备AED的出租车赶赴救援。据了解,民防部队今后还将与物流公司等公司合作开展急救工作。
为了鼓励社区更多人参与急救,新加坡政府还针对社区俱乐部、学校等机构推出了“快速急救员培训计划”。通过约一小时的培训,普及了简单心肺复苏、AED使用等急救知识。要求小学生和初中生接受心脏骤停症状识别和急救方法的理论培训。初中生还接受额外的实践培训。截至2019年底,接受培训人数已超过9.1万人次。
随着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2015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款移动应用程序,允许人们自愿注册并成为社区急救人员。当收到帮助时,该应用程序将向事件发生地 400 米范围内的急救人员发送通知并寻求帮助。通过这款应用,用户还可以将自己的位置发送给民防部队,或者查找附近的AED等。据了解,去年10月,该应用收到的救援案例中,多达61%是来自民防部队的急救人员。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谢浩军自2015年起担任社区急救员,迄今已为约50名患者提供急救。他说:“社区是急救的第一线,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随时准备救援,在黄金时段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9日第19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s0752.com/html/tiyuwenda/6490.html